2017,桂林吹响重振工业雄风冲锋号
□本报记者徐莹波 实习生李丽菁
2017年,市委、市政府吹响重振桂林工业雄风新的集结号和冲锋号,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部署,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引领,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实现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平稳发展、做强做大。
据市统计局统计,2017年1至11月,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815.56亿元,规模工业增加值为515.87亿元,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726.04亿元。另据市工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,1至10月,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01.7亿元,累计增长18.71%;工业用电总量为46.9亿度,其中制造业用电总量为36.3亿度,累计增长4.43%,呈现10个月持续增长态势;公路、铁路货运量持续双增长,累计公路货运量7301万吨、同比增长8.18%,累计铁路货运量290万吨、同比增长11.1%;累计为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约9.5亿元。
近年来,随着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速推进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、香港、深圳、南宁、台北,召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和招商推介会,发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重要信息,走访各地知名工业企业,进行项目推介。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“利好”的强力拉动下,进驻我市的世界500强、国内500强企业达40多家。华为、中兴、比亚迪、浪潮等国内知名大型工业企业纷至沓来落地桂林,一批“高大上”项目纷纷签约、开工、投产,捷报频传。
我市重点围绕新入驻的龙头企业,开展以商招商,引进知名企业、成熟技术、成熟产品,如召开华为千企招商大会,与东华集团等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投资额超30亿元,华谊智测等4家企业正式签订入园协议;推动八加一公司联合成都奥泰公司建设PET/CT等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项目,填补广西空白。围绕新兴产业,开展精准招商,引进释码大华、智神科技等一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企业落户我市;与深圳烯旺科技公司开展战略合作,打造广西首家石墨烯众创空间,抢占石墨烯产业发展先机。
为了让重大工业项目早日落地、早日建成投产,市工信委筛选全市36家重点工业企业,每家企业由一名市领导联系服务,定期组织召开“重点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协调会”、“市长服务日”等服务企业活动,协调解决企业及项目建设中的问题,实现政企面对面“零距离”沟通,为企业项目建设搭建绿色通道。
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的主战场,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。2017年,我市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,加快工业发展,并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。桂林经开区以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为抓手,加快推进桂林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等项目建设,加大园区标准厂房、快速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。1至10月,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.7亿元,同比增长25.9%;完成工业投资55.3亿元,同比增长36.5%。
桂林国家高新区扎实推进“园中园”建设,湖塘总部经济园、大学科技园三期标准厂房陆续竣工投入使用,辖区内电科院等22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1.05亿元,同比增长20.5%。
我市还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,平乐县工业园区积极做好融资、“筑巢”、“引凤”、服务、培育五篇文章,重点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;荔浦县工业园区成功引进荣事达、美亚迪等国内光电行业龙头企业,实现电子信息产业“无中生有”的飞跃。
为加快推进“中国制造2025”实施和新型工业发展,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,推进云计算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,在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抢占一席之地,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。依托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,积极培育“制造业+互联网”双创平台,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,汇聚整合制造企业、互联网企业等双创力量和资源,带动技术产品、组织管理、经营机制等创新,激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,推动桂林制造向“制造服务”转型升级。全面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,加快机器人、智能成套装备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,推动制造企业发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,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,提高企业生产效率。